根据中国石化新闻网讯 记者庞世乾 通讯员刘琦报道:3月,随着最后一期培训结束,胜利油田油气井下作业中心纯梁作业区的80余名司钻全部掌握操作自动化作业设备技能。硬件设施的到位运行和操作人员的技能达标,标志着国内首个成规模作业自动化示范区在胜利油田建成。
修井作业作为油田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,是原油高效开发的有力支撑,一年作业一万多井次。过去,修井作业采用“四人一机”的作业模式,1名司钻负责修井机的操作,2名工人站在井口进行吊卡摘挂、油管扶正、液压钳操作等,还有1名工人负责场地工作。
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依靠人工完成,又脏又累,是石油行业井下作业场景的真实写照。站在井口的作业工人抬着40多公斤重的吊卡卡住油管,每口井要重复弯腰400多次,一根重达100公斤重的油管也需要人工搬到半米高的支架上。油气井下作业中心物资装备部高级主管王贺说:“传统的作业模式是一种高强度重复的机械劳动。”
2021年,集团公司和胜利油田相继推进井下作业自动化装备配套三年规划及2021年实施计划。同年3月和5月,第一台大修和小修自动化设备相继投入使用。“井口没人,才是本质安全。”王贺说。
自此,一场作业动力变革拉开大幕——车载自动化设备省掉了固定式井架搬运车辆,解放了井架安装工人;井口没有了作业工人,全部操作只要司钻一人一键完成;一台动力设备的标配人员从14人降至9人,工人倒班休息时间从12小时增至48小时;实现24小时连续作业,人均劳动效率大幅提高。过去,晴天一身油、雨天一身泥,冬天寒风刺骨、夏日酷暑难耐。现在,司钻坐在冬暖夏凉的操作房内,工衣干净整洁,轻按键盘就可以完成施工。
自动化带来生产组织运行模式的变革,内部分工更加专业化。传统的作业区、作业队、班组纵向模式变为作业区下的作业、搬迁准备、设备维保三个并行项目部。
“自动化应用以来,人均劳动生产率提升29%,打造了修井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。”纯梁作业区经理王洪林介绍。